智俨
宋代静安寺住持,有道行,人皆称虾子和尚,远近闻名。相传某年七月十五日,寺里僧众皆去邻村赴盂兰盆会,独智俨一人留在寺内。“有胥村人来寺请斋,因同舟去。见捕虾者,俨买一斗,索水啖之。谓渔者:‘斋回还汝钱’。至斋家,令席地饭而无衬钱。”回来时,渔人索钱,他无钱可还,便仍旧将虾子吐还,虾还是活的。但虾巳无芒。当时人们都惊呆了,这就是静安寺前沸井浜内无芒虾的由来。本世纪初,沸井浜被填为静安寺路(即今南京西路)之前,人们还时见这种无芒虾。相传智俨和尚示寂前,曾用蒲草搓绳万余条,悬于廊下。人们竟相施钱,一根根绳子都串满为止。在其示寂后,人们用这笔钱造了一座佛阁。(《法华乡志》卷六)
仲依
南宋时人,静安寺住持。其时寺近吴淞江(今苏州河)滨,波涛冲汇,寺宇有倾圮之危。仲依乃于嘉定中(1208—1224)将静安寺迁至法华镇芦浦涌泉(即西芦浦沸井浜,也即今址)并于寺内筑“讲经台”,后成为“静安八景”之一。他朝夕跌坐,长诵佛经,对众讲习,德望远播。后示寂于淳佑年间(1241—1252)。安葬于讲经台后,建一石塔。
寿宁
字无为,号一庵,上海人,元末静安寺住持,以诗名于世。所居之室,名“绿云洞”,亦“静安八景”之一。他于洞外植桧竹桐柏,邀群贤作诗,与之唱和,后汇集题咏,编成《静安八咏集》一书,流传后世,影响很大,静安寺元时达于鼎盛,驰名中外。(《法华乡志》卷六)
孚庵
清雍正年间静安寺住持。曾为寺产案诉之官府,维护了静安寺寺产与权益,受到信徒尊敬,并勒石记其事。(《施田碑志》)
大海
清乾隆年间(1736—1795)静安寺内西北角有一株宋代银杏,无故自焚。住持大海取残存根干,雕成十八罗汉、一尊韦陀,供奉于寺,剩余部分则用于庄严其它法相,丰富了静安寺佛教文化蕴藏。
鹤峰
(?—1883)清末静安寺住持。太平天国革命期间,静安寺遭战火毁坏,寺宇大部分成为断壁残恒,仅存一座大殿。光绪六年(1880年)住持鹤峰决心重建,得邑人李朝觐、唐景星、杭州巨商胡雪岩、姚曦和著名药店主人胡庆余等人资助,修复山门及各殿堂,于次年(1881年)四月初八日落成,举行隆重的“浴佛节”仪式,四众云集,车水马龙,盛况空前,有名的“静安寺庙会”即启源于此。自是静安寺中兴,寺貌改观,有《重建静安寺记》勒碑详记其事。
正生
(1852—1915)清末曾任上海县僧会司,职掌全县佛寺教务。民国初,任全国佛教公会首任会长。光绪九年(1883)至民国四年(1915)为静安寺住持。光绪二十年(1894)他增建寺内两处房屋,修葺全寺,多有建树。光绪三十年(1904)又在南翔购地建静安寺历代祖师祠与塔院一座。
琴芳
(生卒年月不祥)正生圆寂后,1915年2月至8月继任静安寺住持。
六根
(1884—?)早年于静安寺出家,1915年继琴芳任静安寺住持,无任何建树。
常贵
(生卒年月不祥)曾任上海佛教公会会长。原住南市大王庙。1916年任静安寺住持。1921年,他会同沪绅姚文栋等,以寺产积资增建三圣殿,遂构成今日静安寺格局。
仰西 、谷云、法一
(生卒年月不祥)于1923年至1927年,依次先后住持静安寺。
志法(?—1933)、志汶(?—1941)
志法、志汶师兄弟,均早年在静安寺出家。1927年至1930年,志汶任静安寺住持。1930年至1933年志法任静安寺住持。1933年志法圆寂后,志汶又于1933年至1941年第二次复任住持。二人任期内因寺产纠纷,均受到公众非议。志汶还曾以捐饷助军为名,呈请出卖寺产,引起多年诉讼,贻害后世。
德悟
(1920—2011 )俗姓蒋,上海市真如镇人。1920年10月出生,8岁至静安寺从志汶法师出家。1934年受具足戒。1938年先后在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、泰州光孝寺佛学院读书,攻习经律。1942年,住持志汶法师圆寂,秉师遗志,继任静安寺住持。出席升座仪式致贺的有玉佛寺远尘、法藏寺慧开、护国寺常玉、圣仙寺持松及诸山长老常惺、止方、大醒、芝峰、亦幻、范成、苇一、苇舫诸大德。1943年,常熟兴福寺假淡水路圣仙寺由苇乘和尚传法授记,德悟为得法弟子之一。
德悟在任住持期间,与监院密迦法师共同着力整顿寺务,疏浚寺前涌泉,新建仿唐风格山门,于涌泉旁建成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。并建成静安寺佛学院,太虚大师任院长。德悟重视教育事业,先后建成静安寺小学和南翔村学校。
1947年,为弘宗演教,亦为断息寺产权纷争之患,德悟毅然将静安寺改制为十方丛林,他与监院密迦,通过律师,出具书面要求,请沪上诸山大德会同上海市佛教会,推贤选能,自甘退居,因而乃有公推持松法师为改制后首任静安寺住持之创举。由是静安寺成为沪上著名十方丛林。
1984年静安寺恢复开放,德悟是修复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,1985年起任都监,1996年起任静安寺寺务委员会主任。德悟清介俭朴,不图虚名,对社会慈善事业,殊为热心,尤其资助贫困学生,几十年不断。过去,有多名学子赖其资助,读完大学。近年资助别人,不留己名,只以“赤乌比丘”落款,不为世人所知。
持松
(1894-1972)一代密宗大德、学者、书画家、著名爱国高僧。法名密林,字持松,亦号师奘沙门。原籍湖北荆门沙市,生于光绪十九年(1894),家为诗书门第,幼随父学四书五经,习制艺。时科举已废,因弃儒习医,然志不在此。乃绝意时文,专攻经史小学。逾二年,慈父见背,遂辍学。宣统二年(1910)襄水决堤,农田淹没,遂投铁牛寺出家。已而至远安县观音洞居住,喜其处幽静,岩殿宏敞,叠嶂飞泉,冬温夏清,虽终年粗食敝衣,负薪灌园,亦处之泰然。如是者三载,受戒于汉阳归元寺。民国三年(1914)于戒常住听万安法师讲《楞严》,不能领解,喜闻月霞法师创华严大学于上海爱俪圆,欣然投试,幸得录取。1916年,毕业于华严大学。冬,谒祖印老法师于当阳玉泉寺,叩天台宗大意。常熟虞山兴福寺为齐梁古刹,邑绅钱鹏年敦请月霞、应慈两公,规划中兴,月公於兴福寺创办华严学院,命持松掌书记职,不意半载后,月公遽尔示寂。应慈代宣月公遗嘱,命持松继任兴福寺住持。时1918年,持松年二十五岁,惠宗、潭月二师同受记莂。持松卓锡后,购寺产,还积欠,传戒度僧数十人。主持华严学院(先后易名华严预备学校、法界学院),学制分正预科各三年,每届学僧六十人,以经论及《左传》、古文为教材,弟子泰半有成。持松授课之余,成《摄大乘论义记》十卷、《释迦如来一代记》一卷。民国十年(1921)太虚大师住持杭州净慈寺,敦请持松讲授《八识规矩颂》。翌年,持松二十九岁,阅法轮宝忏,未解瑜伽奥义,辞住持职与法弟惠宗法师,只身东渡,登高野山,礼天德院金山穆韶阿阇黎,学古义真言宗,得第五十一世阿阇黎位。上师锡灌顶号入入金刚。次年,东都地震,斧资告罄,遂归。民国十三年(1924)年两湖巡阅使萧珩珊,以及李馥庭、汤芗铭、李开铣、陈元白居士等邀请持松任武昌洪山宝通寺住持,皈依灌顶者无虚日。民国十四年(1925),为吴子玉将军讲《金刚经》。秋间,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于东京,持松代表中国出席,任教义研究部理事。与日本学者渡边海旭、木村泰贤、高南顺次郎、河口海慧等交谊甚深。会期毕,往新潟县,从权田雷斧大僧正,受新义真言宗各流灌顶。次年四月,赴京都比睿山延历寺,习台密仪轨。卒业后,再赴高野山,依金山穆韶根本上师受三宝院、安祥寺各流传授及口诀,兼习梵文文法。1927年春,学成归国,终于传回失传千年的绝学——唐密。居于沪上,于功德林讲《仁王经住心品》、于净业社讲《菩提心论》,为蒋竹庄居士等授“十八契印”于清凉寺。并在《晨钟特刊》发表《佛教对于人类将来的根本使命》等文。著《住心品纂注》、《菩提心论纂注》、《理趣经释》、《四度加行口诀》、《悉昙入门》等书。1929年,应朱子桥将军之请,赴辽宁作仁王法会。途经金陵,于古林律寺为程颂云将军受戒。辽宁法会开始之日,张学良将军偕省长翟熙人,均皈依持松并入坛护摩受戒。1930年,至归元寺讲《楞严经》,蔡元培先生率学生来听,叩哲学与宗教大意,并讨论以美术代宗教之利弊,遂作《哲学与宗教》一文以赠。1936年,朱子桥、王一亭、屈文六等居士请建丙子法会于上海觉圆。持松赋诗一首云:“挂锡何当有立锥?衲衣钱袋自相随。唯思法乳恩难报,一卷真言却付谁?”其忧心传承,于此可见。1936年赴日购买法器,并周游日本全国。稍后归国,朱子桥、王一亭、屈文六居士等,请建丙子息灾法会于觉园。1937年夏,为国家建百日调伏法会于觉园,国府主席林森派参军长吕超,及函嘱王一亭、屈文六居士,入坛代表致敬。1939年,居圣仙寺,著《华严宗教义始末记》六卷、《密教通关》四卷、《心经阐秘》一卷。抗战期间,持松坚持民族气节,杜门谢客,拒敌伪之诱,坚不出任伪职。1947年,上海静安寺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,被公推为首任住持,兼静安佛学院院长。1953年,他于寺内设真言宗坛场。1954年、1956年,先后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、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。1956年赴尼泊尔参加“世界佛教徒大会”第四次会议及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涅槃2500周年庆典。1957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柬埔寨参加佛陀涅槃2500周年庆典,受到西哈努克亲王接见。又赴尼泊尔参加在加德满都召开之第四届世界佛教大会,发表《我对佛教史籍整理的几点意见》、《佛教研究工作计划》,提出佛教应适应时代要求之主张。并访问越南。随后又赴缅甸和日本等国进行友好访问。1964年,随中国宗教代表团访问日本。1965年访问印度尼西亚。1957年,接待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尼泊尔、柬埔寨、泰国、缅甸、越南等七国僧侣代表团。为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贡献。1964年,应聘任《辞海》编委,负责有关佛教条目的编审。1972年示寂。1979年,迁葬于常熟兴福寺日照亭畔。持松法师生平著作等身,讲经弘法,几无虚日,另有年谱付梓。
淦泉
(1914—1992)佛教学者、佛学教育家。俗姓还,原名兆仁。江苏盐城人。十一岁在兴化慈云庵出家。1931年受具足戒于镇江焦山定慧寺。后在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读书,再转福建厦门闽南佛学院深造。1936年应聘至泰州光孝寺佛学院任教。其后,一度去淮阴觉津寺佛学院研修。1941年任教于镇江竹林佛学院。1944年任竹林寺方丈兼竹林佛学院院长。
淦泉法师爱国爱教,对佛教史学和佛教文学都有极深造诣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曾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,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,上海佛学院副院长、玉佛寺首座。1984年,静安寺修复开放后,1985—1987年任静安寺住持。淦泉法师一生重视佛教教育事业,他默默无闻地长期在佛教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。他为上海佛学院的恢复与建设,为静安寺的修复与中兴,呕心沥血,焚膏继晷,作出了奉献。在他诲人不倦的言传身教下,造就了一大批僧材,遍布海内外,有的优秀僧青年已在各大丛林担任领导职务。因体弱多病,长期医治无效,1992年12月9日示寂。
度寰
(1905—1988)俗姓陈,名应新,1905年7月17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。九岁至桐城中方寺出家,后在安庆迎江寺佛教学校攻读华严教义,深得常惺法师器重。不久,礼惠宗法师为师,受具足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。后往厦门闽南佛学院求学。毕业后,先后在漳州南山寺佛化学校、北京柏林佛学院任教。1931年,进上海中医学院学医,二十六岁起在上海圣仙寺卦牌免费行医,为病患者赤诚服务。1952年,任静安寺堂主,随方丈持松法师学密。1960年,任龙华寺都监,1983年,任上海佛学院佛学教授。1987年,继任静安寺方丈,为修复静安寺作出了自已的贡献。
度寰法师不仅深通佛学,学修精进,在医学上也有很深造诣,行医济世,慈悲渡人;而且诗文、书法皆擅,僧俗同钦。生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、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、上海市长宁区第二届政协委员、静安区第三、四、五、六届政协委员。撰有《唯识深密之分别执为我与楞严之真与真恐迷》、《庙产兴学运动复议》等著述。1988年3月15日因病示寂。
真禅
(1916—1995)字妙悟,号昌悟。俗姓王,名鹤树。江苏东台人,七岁于东台净土庵出家。年十六,往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,先后就读于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、焦山定慧寺佛学院、镇江竹林寺佛学院和南京华严师范学院,亲近应慈、圆瑛、常惺、震华诸前辈。1942年,至上海玉佛寺佛学院就学。1945年,先后任苏州祗圆寺、镇江竹林寺监院。1947年,接任竹林寺住持,兼竹林佛学院院长。1949年,至上海静安寺参加孔雀明王法会,聆听持松法师讲《孔雀明王经》。1951年,到圆明讲堂随圆瑛法师系统修学《楞严》、《阿弥陀经》和《大乘起信论》等,得圆瑛法师密接心印而进玉佛寺。1979年,当选为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,并任玉佛寺住持。1983年,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。任上海佛学院院长。1988年受聘为上海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,并设立“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”。同年9月,兼任静安寺住持。1992年11月,兼任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方丈。1993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。主要著作有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》、《普贤行愿品讲义》、《试述菩提达摩的生平和禅法》、《惠能的禅》、《天竺纪行》、《玄奘法师传略》和《玉佛丈室集》等多种。真禅法师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,先后代表上海玉佛寺、静安寺为抗洪救灾、希望工程、上海残疾人基金会、上海伤残儿童福礼院、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筹款,深得社会各界人士之赞许和好评。1995年12月1日,因心脏病突发,在上海玉佛禅寺示寂。